晋行行长揭秘人才培育:给他信任就足够了!
在谢振山看来,优秀的领导者,要感知并坚定追随黑暗中的微光,要发现并把握住关键细节。但在此之前,他必须成为更好的“人”——知所求,明所志,心存善念,俯仰无愧。
2017年8月,谢振山在晋城银行(以下简称“晋行”)工作满12年。回忆与晋行的同行之路,他借用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概括:始于吸引,陷于魅力,安于陪伴。
“晋行拥有不断自我变革的强大学习能力。这种无限的可能性与自成长性,是每一位像我一样的草根追梦者都心驰神往的。”
时至今日,谢振山对晋行除了依旧笃定的信任之外,还多了一份不舍:“我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都在这里。虽然它不完美,但我热爱它、盼它好,已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了。”
从追梦者到“杂货铺”
12年一个轮回,对谢振山而言,正是自省自察的好时机:“如果说当初加入晋行是为追梦,那么如今的自己更像个‘杂货铺’。一人分饰多角,到处‘救火’。”
谢振山现任晋行副董事长,并长期兼任董事会秘书,此前还数次担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至今,他仍负责银行重要文字材料的执笔工作。经营方面,谢振山曾主管零售业务条线,参与了各类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如此,现在的他还是晋行雷锋大学的校长。
谢振山认为自己并非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虽然他一直期望能够学术立身;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管理者,因为对于管理之道“还不够专精”。“在晋行,我更多的应该是参谋或助手。”他说,“我负责的部分管理工作,也主要是以个人思考、见解,而不是职位权力为支撑的。”
对于当下的角色和状态,谢振山用“享受”二字来形容——忙累有之,成就感亦有之,在奔走和跨界的途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治企:三分管七分理
在与谢振山的交谈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低调、谦逊和严谨。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于他对自我的深刻认知——视野有界,能力有限;个体渺小,所做甚微。这一发现也逆向催生了他鲜明的“放养”式管理风格:三分管,七分理。
厘清个中关系,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正是谢振山的治企之道。
解码雷锋精神DNA
2010年,晋行成立了全国首家“雷锋大学”,将雷锋“请”进了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谢振山最初兼任副校长,2014年底改任校长。在筹建企业大学、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谢振山始终以“辅助者”自处,实则为战略谋划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谢振山看来,企业大学与一般院校及企业培训部门最鲜明的不同在于,它的一切工作,应当基于战略和文化,优先考虑“重要事”及“核心人”,即强调人才与战略和文化的适应性。
“企业大学的主业是培育人才——为战略执行服务、符合企业文化诉求的人才。在晋行,就是要培养和凝聚‘雷锋型’人才。”
为此,谢振山结合晋行“草根银行”的定位,以及“爱出福返”的核心价值观,将“引导员工做好身边小事”作为着力点,以此培育雷锋精神的文化基因。
首先,晋行每年都会举办故事会、编撰案例集,讲述、记录身边的雷锋故事,靠典型引路。谢振山同时强调,因为人性善变,“树典型”存在一定风险,所以晋行坚持“只解读事、不聚焦人”。
其次,为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谢振山带领团队从不同角度挖掘雷锋精神,提出以“改变的力量”“认真”“用心服务每一天”作为晋行的品牌、行动和服务价值观,更创新性地打造了“清茶一杯”授信自律文化(见TIP1)。
此外,他更坚持重奖、重用雷锋式员工,“要在制度上保证不让他们吃亏”。
TIP1: “清茶一杯”授信自律文化
“清茶一杯”是晋行对雷锋大爱精神的实践。晋行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八不准”:
不准接受客户宴请
不准接受客户付费的旅游、消费等活动
不准接受客户提供的现金、贵金属、消费卡和有价证券
不准向客户索要回扣、中介费和好处费
不准向客户报销应由本人承担的任何费用
不准向客户借钱、借物、借用交通工具
不准向客户压价购买商品或赊欠购买货款
不准与客户串通作假,谋取不当利益
即使是为客户上门办理业务,晋行员工也从不吃客户一顿饭,最多只是喝一杯清茶而已。晋行规定,凡违背“清茶一杯”授信自律文化的员工,一律清退。
三线并进识璞玉
谢振山曾撰文将雷锋型人才的特质界定为大爱、专业、用心、协同。为此,他“理”出三条线,对人才进行甄别、选择和培育。
首先,激发员工“自燃”。唤醒员工的学习热情和成长主动性,这在谢振山看来是第一位的:“为目标而燃烧的人是不太需要去控制的,给他信任就足够了。”
其次,因人施策。谢振山认为,个体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必须正视并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对牛弹琴,弹琴者也应当反思”。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主线,即把人才培训嵌入工作场景,并逐渐延伸至学习型银行的建设。
谢振山理解的培训管理,并无一定之规,而重在实践感悟。基于此,他带领晋行团队,从课程设计和工具开发的角度,打磨出论坛、复盘、微课萃、微智汇“四张王牌”(见TIP2),后两者更已成为晋行特色学习品牌。过程中,谢振山特别强调了整个组织的知识生产、知识管理及自成长。
TIP2: 晋行培育人才的“四张王牌”
论坛 最初以管理者培训为主,旨在以心得分享的形式促进管理者能力提升。后在太原区针对性地设立了“团队长论坛”,2017年下半年更名为“新零售论坛”。
复盘 将行动学习的概念运用于探索性工作的推进,既提升团队综合能力,又促进知识生产。
微课萃 旨在萃取先进经验和标杆实践,强调重视群体智慧、挖掘草根明星,激励员工把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心得转化、升级为课程,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微智汇 活用深度汇谈、头脑风暴、吐槽大会、“拍砖”大会、线上讲书、微信讲课等多种方式,聚焦企业战略性重点及难点,并通过众筹全员乃至行外的微智慧、微力量,解决问题,优化流程。
以晋行基层管理者培养为例,谢振山用六个字定义了他们的岗位职责,即“抓业务、带队伍”,其中,带队伍更是重中之重。在他看来,团队精神和带队能力是基层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也是晋行为管理者梯队建设“选材”时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区分劳模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重要分水岭。
律身:行胜于言
为了让雷锋精神的文化基因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从高层头脑走到企业运行中,谢振山推行了“一岗双责”。
在文章《企业文化“十论”》中,他写道:“各级管理者应当成为良好群体行为习惯的示范者和塑造者,必须既对业务负责,又对企业文化负责。”
而一直以来坚持“行胜于言”的他,更是事必躬亲,在雷锋精神的践行之路上奔跑着,并不断赋予其新的解读。
执笔常自省
谢振山钟爱“动笔头”,不仅写日记,还写小纸条。
他的日记有别于企业要求的工作日志,不为“秀”给人看,只为自我反思——或是失误不足,或是因事而思,或是同侪间的激荡启发。
小纸条分为两种。一种是“当日计划表”,每天早晨列出当天计划做的事项清单,按重要性排序,确保最重要的两三件事在当天完成;另一种是“灵感备忘录”,就是把工作中某一瞬间突然迸发的思维火花以片段形式记录下来。
这种基于实践的纯思想果实对于个体成长的效应是无限的,用谢振山自己的话说,“日积月累的小纸条几乎能编出一本书来”。
此外,还有一个小习惯,谢振山同样坚持了多年——每天在固定时段集中处理微信,并整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其余时间不看手机。“在如今信息轰炸的时代,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垃圾信息的干扰,同时深度消化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拿来为我所用。”谢振山说。
素心怀大爱
在谢振山心中,“圣人至常”,雷锋的大爱精神亦如是。
2016年9月,在晋行“亲情助学”公益项目上,谢振山结对资助了一名师范类贫困学生,承担起对方每学年5000元的学费。但谢振山说,他不希望这份帮扶仅仅停留在金钱层面:
“我关注的是这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是否适应大学环境、专业成绩如何、生活上是否有其他压力等。这份捐助不仅要为他完成学业助一臂之力,更要帮他逐渐获得未来所需的生存能力,并且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除了在慈善事业上亲力亲为,谢振山更将大爱融入日常,并基于自身体悟,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大爱不是泛泛之情。”他解释,“它是一种有原则的爱,是对员工、客户、股东,对所见之人,都持有一颗素心。”
求索善己身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莎士比亚在传奇剧《暴风雨》里写下的不朽名句,似乎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的谢振山。在晋行的第一个12年已成过去,却也成为他下一段征途的开篇。
人生即将过半,难得的是,谢振山依然保有一切开始时的那份清醒与自持。事业上,他追求更高的境界;生活上,他期盼回归真实。在他看来,优秀的领导者,要感知并坚定追随黑暗中的微光,要发现并把握住关键细节;但在此之前,他必须成为更好的“人”——知所求,明所志,心存善念,俯仰无愧。
“愿51岁的自己,知天命,齐家乐业,身心平和。愿27岁的儿子,有事业、有小家。愿父母妻子,因我而更好。愿凭一己薄力,可以自活,也能助人。”这是谢振山在日记本上为五年后的自己写下的期许。
文章来源:儒思HR人力资源网
版权声明:网站所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