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频繁迭代背后的团队大揭秘
小编导读:2011年微信从推出到今天,一直都处于快速迭代的状态,微信团队背后的管理哲学是什么?
想必大家都发现了,微信最近又改版升级了:
公众号文章可以以「浮窗」形式存在在界面上;朋友圈个人主页头部取消了黑色的导航栏,改成了透明栏;公众号主页和文章阅读页顶部导航栏改为了白底;发送图片、视频等发送按钮修改成了文字按钮;朋友圈上滑浏览时,顶部导航栏缩小……
微信最近频繁迭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频繁迭代的微信背后的团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1 被充分授权的一群人最初的野蛮生长
腾讯对研发团队有充分的授权,产品立项时,腾讯高层会给业务部门极大的空间,没有任何对流程和规范的束缚,研发人员可以全速往前跑,产品可以如“草莽”一般野蛮生长。
产品正式上线后,公司才会提出一些基于经验的规范性条款,例如数据指标等来约束产品,保证其可持续性和健康度。不过在这一监控过程中,业务部门仍然有很大的自由度来自主决策,高层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旁观,除非发现了问题,才会找到团队给予建议。
微信刚开始时,是今天的微信之父张小龙看到国外出现了一款爆款应用——kik messenger,一石激起千层浪,它的出现让张小龙小龙就预见它的火爆之势,当即就给Pony发了一封邮件谈kik对自己的预见,并申请广研团队做一个类似的应用出来。而Pony也极为赞许,并为这个应用起了一个名字——微信。
2010年11月微信项目正式启动,最初的人员是QQ邮箱团队中分出来的10人小团队。
而当时,没有任何领导在关注这款产品。微信上线后,市场效应超乎想象,于是张小龙便调动出部门内更多的资源投入其中。随后,当微信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后,腾讯的高层才高度重视起来,并立即集中各种资源协同作战,缔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微信。
尽管在“草莽”阶段团队的压力会很大,因为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摸索,但是腾讯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一阶段是整个项目最开心的时期。因为在“草莽”阶段,大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会来过问。但等项目“小荷初露尖尖角”,正式开跑起来了,很多规范的管理制度才会跟上,比如说KPI考核、日活用户等,但是,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监督,知识想让项目避开雷区,安全生长。
腾讯给予产品“草莽”阶段的生长,不是硬性规定发展轨迹,而是在初期的时候灵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了自由与管理的平衡。
2 灰度发布
腾讯内部有一个逻辑叫灰度发布,不需要经过反复论证,不用很完美,就可以把你的产品推给用户。
微信在诞生之前,在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在同时做微信,主要竞争者为张小龙的e-mail团队和手机QQ团队。做这个产品之前,腾讯内部并没有给这个产品定一个完整的基调,而是让公司内部形成一个激烈的竞争,通过观察用户对产品的喜好程度和产品的实际完成情况决定上线结果。
马化腾的灰度机制是这样的:很多公司在一开始做产品定义时,要么确定它是黑的,要么确定它是白的。但是马化腾发现,互联网产品的定义是由用户投票决定的。在一开始,我们不定义它是黑,还是白,有一个灰度的周期。在这个灰度周期里,让用户的口碑决定它是生是死,是白还是黑。
说的再直接点,这也是马化腾创新上的灰度机制: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
很多人在做产品研发的时候都会在想,自己做的这个产品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马化腾说,“在面对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的浪费。”也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这也是腾讯内部当初做微信时允许张小龙的e-mail团队和手机QQ团队一起来内部竞争研发。
而且,据说在腾讯内部,甚至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这是资源的浪费吗?马化腾说,“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
灰度发布,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AB test就是一种灰度发布方式,让一部用户继续用A,一部分用户开始用B,如果用户对B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B上面来。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灰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调整问题,以保证其影响度。
在变更后的部署方式上,微信在一些规则会限定不能一次把所有的逻辑变更上去,每一次变更一小点观察到每一个环节没有问题的时候,才能布局到全网上去。微信后台每一天可以支撑超过20个后台变更,在业界来说,通常做到5个已经是比较快了,但是微信可以做到快4倍。
灰度发布最好的例子就是微信红包,通过灰度发布这个渠道,微信红包在春节前一周上线,两周时间就逆袭了支付宝四年的数据。
这也告诉我们HR小伙伴,做HR产品和服务要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不必等一切想明白再动手,就像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中说的那样,“人生不是做菜,不能等所有的食材都备好了再下锅”。
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把一切都想透彻,把每一步都计划好,最好的做法是,迅速开始,持续改进,像腾讯那样,“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3 小团队的敏捷
2014年5月6日,腾讯宣布成立微信事业群(Weixin Group,简称WXG),出任微信事业群总裁的张小龙在当天发出的内部邮件中提到,即使壮大到事业群的微信也要“保持小团队,保持敏捷”,保持小团队心态,避免陷入官僚化和流程化里。
微信的小团队敏捷到你难以想象!据说,微信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团队内部形象地把这个开发过程叫做回转开发流程。
每天上午,开发团队通过邮件接收产品经理整理出的下一个版本功能点启动开发,傍晚的时候把功能交付给小龙和产品经理,他们在晚上就当前版本讨论分析,然后在下半夜给出新的想法甚至方向,产品经理在天刚亮的时候把想法细化为一个个功能点发邮件给开发,周而复始。
微信红包团队、《王者荣耀》都是这种模式——不是公司级大团队做的事情,都是基层小团队做的事情。
张小龙说,“大团队大平庸,小团队高效率”,大团队大平庸,会因为冗长的决策流程而降低创造力;小团队高效率,会因为精简的人员架构而反应灵敏。
在开发高创造力产品时,打破常规摒弃按部就班,按部就班会让一个非常平庸的团队不知不觉中用了一些非常平庸的方法去做出来一个非常平庸的产品,唯有“敏感项目管理”才能出奇制胜。
最后,小编还想分享一下马化腾的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
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产品对需求的体现程度,就是企业被生态所需要的程度;
速度:快速实现单点突破,角度、锐度尤其是速度,是产品在生态中存在发展的根本
灵活度:敏捷企业、快速迭代产品的关键是主动变化,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
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
开放协作度:最大程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
进化度: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本身在无控过程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
创新度: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生物型组织的必然产物。
作者:熊童子
来源:HR实名俱乐部
版权声明:网站所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